摘 要: 银行理财客户对绝对收益回报依然有较高预期,但底层债券、股票、基金资产的价格每天都在波动。投资人对净值波动不习惯、不适应,银行理财也面临着提升自主投研能力等问题
【资料图】
文|陈洪杰 严沁雯
编辑|袁满
“最近银行理财怎么了,为什么大家都在亏钱。朋友购买的稳健型理财产品损失了本钱,我这两天也亏了2000元。”有投资者发出这样的疑问。
一时间,“赎回银行理财产品”等话题充斥着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很多购买者表示,明明是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反而亏钱。
截至11月17日15时,《财经》记者根据WIND(万得)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场34382只银行理财产品中,近一周总回报为负值的有13295只,占比38.6%。也就是说,最近一周,有将近40%的理财产品收益是负值;有2024只理财产品跌破了净值。
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的第一年,但这已经是理财行业第二次受到冲击。在2022年上半年也遇到了“压力测试”:尤其是在一季度,受外部市场冲击,一度超过2000只理财产品跌破净值。
银行理财的剧烈波动造成了部分投资人恐慌,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产品甚至出现了集中赎回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近期债市连续出现调整,导致了银行理财破净。十年国债期货在11月11日-14日两日合计回调1.07%,信用债在14日单日跌幅24个基点。”有分析人士称。
通常来讲,债市与股市具有一定的跷跷板效应,当市场对于未来经济没有那么悲观时,股市将反弹,而债券下跌。 “11月上旬资金面收窄,资金价格中枢超预期抬升,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及支持地产十六条接连出台,使得债券做多的核心逻辑受到了挑战,并引发债市大幅度调整。”有分析称。
也有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净值化转型后,个别机构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了符合监管要求,采取了假净值的方式,积聚了一些风险,可能借此机会将之前的风险释放出来。
“投资者最大的恐惧,不仅在于亏钱,更在于他们对未来的不可预知,这更需要理财机构进行投资者教育和提升专业能力。”一位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2022年11月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其中10年国债收益率累计上行近20BP,对应价格下跌约1.65%,1年期存单收益率累计上行近40BP,对应价格下跌约0.36%。
上述波动对净值型产品产生较大冲击。11月16日,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短债类理财产品因赎回客户太多、触碰巨额赎回上限,一度被暂停赎回。
该产品并非个例,整个理财市场都面临着较大的冲击。 从全市场来看,截至2022年11月17日15时,近一周总回报为负值的有13295只,占比38.6%;有2024只理财产品跌破了净值。
有市场人士认为,触发市场调整的原因有:防疫政策超预期优化,各地方管控力度预计出现较大调整;地产政策融资端的支持力度超预期上升,“第二支箭”、地产新十六条、预售资金监管调整均对打破地产行业信用负循环起到积极作用;另外,10月下旬以来资金面波动加大,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中枢回归。
“债券价格往往在对经济展望不乐观,在人民银行放松流动性的阶段上涨。相反,遇到防疫政策优化这样对于经济展望有利的好事,债券价格表现就会比较疲软,甚至下跌。”平安理财称。
而在理财产品投资结构,债券是最为重要的投向。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9%。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21.58万亿元、2.27万亿元、1.02 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67.84%、7.14%、3.21%。
“在低利率资产荒的市场和上半年权益市场表现不出色的环境下,大家都加大了对债券的配置力度。目前债市发生变化,也迅速波及到银行理财产品。”一位国有大行理财子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
上述负责人还称,在老百姓的观念中,银行理财代表着其产品稳健。 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形成较大的舆论场,当下银行理财较大幅度的回撤更对理财子公司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在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看来,与三、四月权益市场的回撤不一样,此轮引发恐慌是因为投资者眼中的现金管理或短债类产品原本都是“稳稳的幸福”,现在收益却发生了变化。 包括理财产品触及赎回上限,有种情绪在传播中不断扩大和释放,造成了焦虑感。
不过周毅钦指出,相较于权益市场,债券市场的波动总体较小,同时回撤会有一定反弹。“比如今天市场就有所回暖,所以从投资角度来说,不应过于恐慌,这也提示理财子公司在未来要加强投资者教育。”
2022年以来,债券市场利率先下后上。年初由于外部环境以及疫情冲击,货币政策始终维持相对宽松状态,带动债券市场利率下行。但进入9月以来债券市场进入了调整,利率开始上行。
尤其是11月以来,债市出现了急剧的大幅调整。 11月14日,10年期债收益率上行10BP至2.84%,信用债单日跌幅达到20BP以上,下跌幅度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大值。
通常来讲,债券的收益来自两部分,债券收益=票息收入+资本利得,票息收入构成债券的基本收益,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就债市展望而言,债市并没有从牛市转向熊市,当前是长期牛市中的调整。防疫政策调整后,市场情绪在这几天集中宣泄,可能还会有所震荡,但拉长一点来看,经济结构逐步转型和增速下移,能带来债市的长期支撑。就债券的本身特征看,在债券不违约的前提通常还是能获得正收益的。购买固收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无需太紧张短期波动。”平安理财称。
招银理财认为,短期而言债券市场不具备持续大幅下跌的基础,预计在逐步消化疫情防控政策与地产政策调整的预期后,将转向区间震荡走势。 但震荡中枢较三季度将有所上移,其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力量尚未失衡: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市场对消费恢复的预期以及地产政策放开后地产周期阶段性见底的预期对债券市场情绪会持续产生压制作用;但当前居民需求依旧疲弱,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第一波疫情冲击尚未到来,短期难以改善的经济基本面仍会对债券市场的表现形成支撑。
从中长期来看,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地产政策的发力、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与经济周期走向复苏前期的过程中,债券收益率中枢存在继续上行的空间。 “与以往不同,本轮债券收益率上行幅度将相对有限,上行斜率相对缓和,类似2016年四季度和2020年二季度债市急剧调整的可能性较低。”招银理财表示。
在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方面,招银理财称,投资者对固收类产品可以采用防守为基调的策略,将持仓结构向中短债、现金管理类产品调整,中长期限纯债产品可等待收益率上行后再行配置。另外,当前权益市场性价比较高,投资者可在时点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逢低分批增加含权产品的配置,以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式应对债券市场的波动。
有观点称,在逐渐消化政策预期后,市场预计将回归现有基本面,产品净值表现也预计将逐步修复。 “本周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公开市场加大投放力度,债市流动性有望保持相对宽松格局,债券收益进一步上行空间有限,产品持仓资产收益已提升至合理水平,产品净值有望企稳修复。”杭银理财认为。
“当下,除了客户对净值波动存在着不习惯、不适应,银行理财还面临着风险、收益以及提升自主投研能力等问题。”一位理财子公司负责人表示。
目前银行理财客户对绝对收益回报的产品依然有较高需求,但底层债券、股票、基金资产的价格每天都在波动。 “必须要持续地提升底层资产的优质资产的挖掘能力和投资组合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为客户平衡好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于2022年8月称。
拉长周期来看,过去15年以来,A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2.7%。 王海璐表示,在优质资产的挖掘层面要进一步发挥银行理财在信用研究领域的资源禀赋,并且和母行长期积累的信贷专业能力有效协同,为客户挖掘更多的优质信用资产,在努力获取信用利差回报的同时,要防范好信用风险,同时在“资产荒”下要持续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周毅钦表示,大部分客户对于净值波动持厌恶态度,所以在理财公司及代销机构未来的产品营销和开发中,要注意估值方法的引导及底层资产的布局。
“一方面,在销售引导中,摊余成本估值产品波动相对较小,市值法估值产品则可以推荐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客户;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非标替代波动较大的资产,以此熨平收益曲线的变化。当然这给众多理财子公司提出较高要求,是未来他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周毅钦提到。
另外,投研能力是银行理财作为资管机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银行理财在大类资产配置和固收领域具有传统的投研优势,但是在权益投资等领域的经验积累存在短板,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对于标准资产,非标资产或保持了一定的相对利差,但相对来说风险也稍高。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对于出险的非标资产,采用的思路是以时间、空间的转化为主,应在市场整体下统一考虑和统一协调。对于标准化资产而言,就应该是分散配置,降低单一资产对产品净值的影响。
在市场的波动下,风险跨越机构传染在时空上是很难避免的。 另有人士认为,风险隔离的理念正面临考验,风险联防共治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单一机构可能侥幸逃避个别风险,但无法化解整体和系统风险。因此,如何与其他机构一起联防共治风险,需要有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
“与其他资管产品不同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众多。截至2022年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145.40万人,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为9061.68万人,占比99.08%。这意味着,面对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我们一定要谨慎开展业务,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运作水平,拓展投资能力。”上述国有理财子公司负责人表示。
(作者为《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