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来源:环球网 作者:齐琛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11月16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在COP27中国角主办“能源碳中和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暨《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023:COP27 特别报告》发布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谢振出席活动并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极端天气频发,能源及粮食等危机显现,能源市场波动加剧。多边主义、团结合作始终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凝聚全球共识,共同行动,加大力度,坚定不移地推动能源低碳、零碳转型。
解振华介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尽管国际局势波动,中国坚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立场不会后退,更不会改变。
自去年以来,中国出台了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1+N政策体系文件,陆续发布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等重点领域碳达峰的实施方案,以及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将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实现“脱钩”,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这些措施加大了中国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加快了中国传统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同时也为电动汽车、氢能、储能、分布式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大发展,扩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解振华介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两年以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了煤电,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了10亿千瓦,达到11.2亿千瓦。风光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首次超过了10%。过去十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保持年均13%的快速增长态势,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连续17、12年和7年稳居全球首位;生物质发电装机连续4年稳居全球首位。
中国可再生能源持续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拉动了投资和就业。2021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产业领域的就业人数达到260万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5.3亿吨标准煤,折合替代原煤10.5亿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20.7亿吨、40万吨和45万吨,成为减污降碳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坚实力量。
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光伏电池多种技术路线不断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为全球能源实现低成本、快速的低碳转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消费端,我国并行推进终端用能清洁替代与能效水平提升。工业方面,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上年下降了5.6%。交通方面,截至2022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1万辆,首次超过了1000万辆大关;累计建成了392万台充电桩,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2025年将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车的充电需求。建筑方面,2021年底,中国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84%。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累计替代散煤超过1.5亿吨,对降低PM2.5浓度和改善空气质量作出了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各国在应对气候、经济、能源多重危机下的转型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动能源转型,是实现气候目标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化转型的关键。”解振华指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下能源系统的韧性、灵活性和智慧化程度,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能源创新的持续性,能源市场的有效性,区域转型的协同性,都是能源转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
他表示,中国期待与国际伙伴合作,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零和就是失败,应对当前的气候危机与能源市场波动,更加需要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向国际社会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为推动全面落实《巴黎协定》,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更多的智慧,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