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是什么?现在许多年轻人不知道。
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代是负责农村商品流通的工作系统(公有制流通企业)。小时候(六、七十年代),我们农村的孩子要买笔和作业本等文具、买零食,又或者帮妈妈买盐、打酱油,最方便的去处就是去供销合作社的门店。一般来说,生产大队部旁边就有供销社门店,每个村落也有一个小门店,这些门店所出售的商品范围类似今日街坊上的便利店。不过,那时的商品品种自然没现时便利店那么多、那么高级,只有一些生活必需品:油盐酱醋、糖烟酒等。碗碟锅盆桶等只能去公社的供销社门店才有,农具、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资料也要到公社所在镇或县城里才能买到,这些农资产品门店也都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的。
(相关资料图)
此外,供销合作社还设有农产品收购站,专门负责粮食、棉花、麻、丝等农产品收购,以及土特产品的收购。猪、羊等畜牧产品和鸡、鸭、鹅等三离产品的收购和猪肉销售则有专门的食品站负责。销供销社的价格,无论是销售价格还是收购价格都是国家定的价格。
至于布料、服装、家电产品的门店(百货店),公社所在镇也有,但没有县城的门店大、商品种类多。同时县城里还有国营商业系统的商店。消费品最大的商店莫过于百货店了。国营商业门店里的商品也是由国家定价的。
总之,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有两大系统:农村是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城市是国有制的商业系统。供销社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几乎是唯一渠道),国营商业是城市里的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生产资料的流通,几乎完全依赖供销合作社这个商业系统。个体和私营的商贩、商户是不允许存在的。但也有例外,个别挑担走村的小商贩偶然存在,不过会经常遇到检查或被被禁止,就像现在摆地摊的遇到城管。呵呵
客观地说,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但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
主要问题是农村商品流通渠道单一、实际上是实行国家垄断。实行国家定价,工业品与农产品存在过大的剪刀差。即农产品收购价低于其实际价值,工业品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这个剪刀差实际为国家的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农民兄弟是为此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问题是,这种体制过于僵化,价格不合理,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不过,供销社的好处也很明显,价格透明,童嫂无欺,从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国家通过剪刀差积累建设资金为的是国家的未来发展,国家发展了,农民最终也得益。城市也曾不断地反哺农村,国家不断投入农村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医疗系统(卫生院、赤脚医生等)和教育系统。
改革开发后,我国城乡的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公司进入该领域,农村商品流通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欣欣向荣的景象,供销社一统天下的局面彻底被改变了,村镇和县城里的供销社门店基本消失了。
当回忆起农村生活的时候,我常常想,供销社是不是收缩得太快了,过头了?
供销社的改革是否可以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保留其在农村的网络系统,继续担当起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角色?
我想,应该是可以的。
注:本文图片取自头条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