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 2410 天
今天是周末,我们在闲暇之余聊聊最近的时事热点。
(资料图片)
在大会刚刚结束不久后,关于“重建供销社”的新闻突然被翻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连毫无存在感的供销社板块也跟着大涨,几个上市公司龙头纷纷涨停。
在目前经济环境不太好的敏感时期,“供销社复出”的新闻一下子触碰到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有人说这是在下大棋,是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奏;有人保持怀疑,这是不是一种退步,又要拿票取货了?还有人说这是要打压电商,给实体店打样?
很多企业家也比较关心这件事背后的信号是什么?
我们也去了解了一下,供销社的“回归”恐怕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谈到供销社,可能很多80后、90后的朋友都没什么印象,但是我们50后、60后,特别在农村长大的朋友肯定都还记得,因为在我们成长的那个阶段,供销社其实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管是我们去买一些茶米油盐的生活用品和生活资料,还是去买一些农产品,都是统一到供销社去进行买卖。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供销社几乎是唯一的国家超市,具有“统购统销”的专营权,你要是把东西卖到别的地方,绕开供销社,那就叫投机倒把。
因为这样的时代特征,供销社留给大家的印象是独家垄断,“官办”色彩非常浓厚,没什么服务意识,也不存在什么经营和营销理念,一个乡镇就那么一个店,你缺什么就去买,买不到就等。
随着国家逐渐放开了限制,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供销社失去了专营权,逐渐没了声音。
究其本质,还是在于一个问题,供销社的意义是保证基础物资的供销顺畅,提供物资保障,它更多像是一个机构部门,而不是一家企业。
特别是在经营上,供销社没有一个市场化的经营体系,也就没办法在农产品销售上给农民带来多少帮助。
当然,虽然在营销方面不行,但在供给上,供销社悠久的历史和遍布全国农村的网点保证了“农产品的上行通道”。
所以,怎么样进行资源的整合,如何把每个分散的网点连成线集中调配,把“为我所有”变成“为我所用”,怎么像一个企业一样进行市场化运营,发挥出产业链上“供销”两端的优势?
这是过去供销社一直在幕后进行的“互联网式的转型”。
当然,它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农村,面向的用户还是农民,并不被大家所关注,但转型的一些理念我认为跟互联网思维离不开关系。
马克思在很早以前就有一个论断:“对待分散的农民,只能引导他们走合作化、集中化的道路,不能走别的道路。”
全球所有国家的农业都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就是“分散”,农民和农业经营的高度分散是无比现实的状态,并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改变。
特别是中国,经过了长时间的城镇化建设,中国的农村人口数量仍然有5亿,虽然土地很多,但分到每一个农民头上,特别像江苏这样的地方,又适合耕种的土地其实很少了。
同时,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农作物又很复杂,即使是种植出来,一个农产品从种植到真正搬到餐桌上,还要经过很多道中间环节,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缺少弹性,每个环节分点钱,真正给到农民的还是那么一点点。
所以,为什么在直播间能卖到6块1根的玉米,给农民的钱只有可怜的6毛、7毛?
就是因为分散型的组织结构,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在市场上很难形成合力,缺乏议价能力。
过去,在民营和社会资本中,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试图给出解法,都只是在产业链下游做文章,进行品牌化,提高售价。
原因就在于:想要真正形成产业化,就要走到农民身边,回到产业最上游,回到农村,从种植物的选择、培育,到生产体系的基础重新搭建,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短期内不会多高的回报,甚至往往是得不偿失。
只有掌握流通体系,在某些特定品类上拥有巨大并且稳定的下游需求,我有渠道卖的出去,并且我还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进行培训指导、收购、储存。
这样才能倒逼上游农业生产体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区域的产业一体化和规模化,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形成有特色价值的品牌。
所以,这项工程就交到了供销社手上,从2006年进行的新网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网工程有三项主要工作:
第一、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通过系统联合、内部整合,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
第二、是继续发展连锁网点,以乡县为重点,普及到所有行政村。
第三、是要加快配送中心建设,与连锁网点一样,以四条网络,四个中心普及到每个县级区域。
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这也就是为什么供销社一直在铺设网点,迅速发展的原因了。
我们从供销社官网公示里也可以看到,供销社大部分的支出,基本上都花在了“流通项目”当中。
在供销社官方2020年的公报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更精准的数据。
截止2020年底,供销合作社接近20万,农村综合服务社44.8万个,覆盖农业品类16.5万。
全系统内连锁企业6697家,拥有配送中心10万个,连锁配送网点83.2万个,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82.4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775.1万份。
全系统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3977个,入驻商户15.4万户。
这是供销社这十几年一直在进行的转型变革,以网点进行布局,以流通为基础,形成一道纵横全国乡县,从市场端、到收购端、再到供给段的全产业链生态。
这是一般企业难以去做到的事,恐怕也只有在国家长年如一日的投资之下,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覆盖全国,以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为一体的连锁经营新模式。
真正去解决农民市场信息不畅,流通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难题。
供销社的转型和重建,既不是开历史倒车,重归过去的时代,也不是什么打压电商,这都是随意地猜想,没有逻辑的事情。
在市场经济长久的制度下,我们习惯去用一个局限的眼光审视自己看到的一切。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资本的流入和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的建设,我们只关注城市人口的变化,只关注一二三线市场的需求。
但市场并不是只有城市,也存在于广袤的农村,特别是那些偏远的地区,他们是5亿农民所在的下沉市场,他们也有消费和发展的需求,他们也需要获得资源。
尽管“分散”的特征让5亿农民没办法集中在一起,去给资本带来足够的收入和利润,但是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
拼多多能从京东和淘宝的夹击下突围而出,就是用电子商务满足了下沉市场的需求,用一个个低价聚合了一个新的商业帝国。
今天,供销社所做的,也正是一场更加庞大和系统的“互联网式变革”,在线下和线上同时展开,进入一个普通资本不愿涉及的区域,在基础领域聚拢需求和供给,减少商业流通中的无效环节,让那些低收入者能获得实惠。
同样,我也注意到供销社的变革当中,也并不排斥加盟和合作,也给私人企业的进入留下了口子。
所以,没有什么是一尘不变的,在通往商业成功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的变革和向前。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