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君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汽水要买“0糖 0卡”的,奶茶要选“升级代糖”的,对当代年轻人来说,糖不光指向肥胖,还和衰老画上了关联,纷纷避而远之。
于是,近几年,号称添加了木糖醇、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等甜味剂代替糖分的食品、饮料层出不穷。
这些人造甜味剂,是否又是另一个“健康杀手”呢?
日前,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四家专业机构发布了《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让人们对甜味剂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人们爱糖,与生俱来
人们离不开糖,既是能量需求,亦是快乐源泉。
在中餐制作中,红烧、糖醋、酱爆、蜜汁、拔丝等统统离不开糖,糖与脂肪、蛋白质共同作为能源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有研究发现,在我们的口腔内有特殊的甜味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大脑中的“快乐地带”(pleasure zone)紧密相连。
当我们摄入甜味时,就相当于对“快乐地带”进行奖励,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快乐。
正因为这样,香甜可口的茶饮成为年轻人的“续命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人们同样知道,糖吃多了并不健康。
当人体摄入过多糖分时,身体便会将多余的糖转化为糖原、脂肪等形态储存起来,造成脂肪堆积,导致肥胖。
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首次于建议正文中加入“控糖”一条,提出对添加糖摄入量进行限制,每日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
在“健康中国”推动下,消费者自身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2020代餐轻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84%的消费者表示“明显比以前更关注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减少糖摄入来控制体重、预防疾病也成了大势所趋。
除了少加糖,还有什么能“维持快乐”的减糖做法呢?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起用甜味剂代替糖。
味甜低热量的 “宝藏”添加剂
在中国、美国、欧盟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甜味剂已被广泛用于糕点、饼干、调味品、糖果等食品和饮料。
商超内陈列的部分低糖饮品。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二十余种,包括低倍甜味剂(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和高倍甜味剂(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其中高倍甜味剂和赤藓糖醇几乎不提供能量,属于非营养性甜味剂,也就是说,它们进入人体后,不参与新陈代谢,不会产生热量,不会导致体内糖分过量。
《共识》中也指出,合理使用甜味剂能起到提供甜味,有利于控制能量摄入的作用。
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可以保留甜味口感,同时又能减少能量摄入。
被广泛使用的甜味剂及其介绍。
对于有糖摄入量过多或有控糖需求的人来说,用甜味剂替代糖,在保证甜度的同时,又可使人体摄入的热量较少,甚至无热量,可谓一大“宝藏”。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减重的需求更为强烈,甜味剂也被广泛用于新茶饮、汽水、乳制品饮料、烘焙食品等领域。
如喜茶的“零卡糖”选项选用的是甜菊糖苷,其热量值为零。
不仅如此,《共识》中还指出,使用甜味剂还有助于降低龋齿发生风险,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丰富食物选择的作用。
甜味剂虽好
但不适合所有人
在安全性方面,《共识》中指出,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甜味剂,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都是安全的。
但,也有不少人对这样的“宝藏”添加剂“过敏”。有些人在吃了“代糖”“0卡糖”类食品饮料后拉肚子了。
《共识》中指出,这是由于每个人对糖醇的耐受度不同,部分人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糖醇后,会发生渗透性腹泻,这与日常生活中由微生物引发的腹泻不同,也并非食品安全问题,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择相关产品,并适量食用。
此外,网络上,还有不少关于甜味剂的争议。有人说,甜味剂有助于减肥,有人则说,甜味剂会增加食欲,反而导致肥胖。
针对这样的观点,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可以减少能量摄入,但是体重管理取决于总能量平衡,甜味剂并非决定性因素。膳食能量摄入以及饮食行为的干扰因素复杂,这是科学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钟凯提醒,消费者应当明白,饮食健康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吃动平衡,包括主动控制对甜食的过度追求,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甜味剂上,也不应夸大甜味剂的作用。
今日话题
你会选择有甜味剂的食品饮料吗?
到评论区聊一聊。
文 | 全媒体记者 林芷汐
图片来源 | 图源网络
编辑&排版 | 全媒体编辑 木夕